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禀赋,从可持续的经营管理和专业化照护老人来着手,科学推进养老与医养有效结合,不宜贪大和追求过度的“高大上”,防止一味扩大单一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导致被照顾老人得不到点对点精准关怀,产生养老产业同质化、低质化经营的局面。为此建议:
一、创新医养结合模式思维,打造“精致康养”新方案
充分考虑各地的地理物理空间情况,未来老龄人口对生活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采用“小型化、专业化、精致化、品牌化、连锁化”模式。以生态资源丰富、气候四季如春、文化特色鲜明的福建为例,可以重点打造以下模式:“文化养生型”。打造传统文化和国学体验基地满足需照顾健康老人的精神需求,也兼顾对历史文化的传播。“亚热带海洋度假养老型”。发挥福建沿海游轮资源、海岸线及小岛分布资源,吸引长江以北“空巢老人”来福建季节性度假养老。“中医药膳康复型”。按药食同源,鼓励医养照护机构同市场专业公司和中药供应商合作,开发健康种植业、养殖业的生态康复药膳饮食品种,结合生态种养业观光和农事体验丰富老人照护需求。“运动休闲养老型”。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开发适宜老人开展户外山地、海边徒步、康体养生等增强体质的养老或医养模式。“学院式养老型”。考虑到未来老龄人口文化层次较高,建议在现有“老年大学”基础上开设合适规模的“学院式养老型机构”。
二、构建高效照护服务体系,提升照护体系国际化水准
1.构建医养照护信息体系。推进智慧养老服务试点示范,选择自然资源优越和医疗条件良好的的区域,就健康、卫生、保健等所涉及的多部门工作链,制定可连贯可操作的医养照护工作路线图,搭建医养结合信息共享平台,落实政府与医院等签订“养老照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构建完善医养照护信息体系。
2.整合提升照护体系的执行力。制定照护等级认定标准、项目内涵、服务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整合包括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等院内、院中、院外的服务体系,提升在医院、康复照护机构、社区、家庭这四个层面上的执行力。
3.整合医养照护一线专才资源。调动专业力量如护理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力量如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资源等进入照护领域。养老照护机构的“医养结合”,重点放在健康管理、长期护理、私人康复三项工作上,这三项是养老照护机构“医”的延伸。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养老产业升级发展
1.引进多元化主体投资养老产业。加强规划和引导,多元化引进欧美知名的养老机构,引入国内外知名保险商,吸引央企国企投资,特别是国内知名民营企业投入参与养老产业的市场布局。对于民办养老机构,落实与公办养老机构同样政策,给予相应的床位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发展和壮大民营养老企业,增加有品质的养老产品市场供给,提升养老产业的活力。
2.培育养老照护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国内或国际上顶尖的养老服务培训机构与地方共同联办养老照护技术学院,专门培养养老产业所急需的养老综合管理人才、专业护理者的培训与教学。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对培训照护专业人才的机构、院校和企业给予资金补助。
3.完善提升医养照护服务水平。政府可向已开设的专业养老机构实施购买服务。协调和统筹社区的相关养老照护设施、场地等硬件设施,在社区开设“日间老人活动中心”或“短期照顾中心”或能提供24小时照顾的“特殊老人住宅”。开设“虚拟照护体系”,对于拟以“居家养老”老人,不提供床位,只提供部分或全部的照护服务。发挥各社区的职能,组织各社会团体或组织,社区社工、志愿者组织与社区协作,组织老人社区文娱活动等,减少家庭、社区、政府的照护费用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