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区工商联常委、成都新华医院院长曹继茗在成华区统一战线大调研活动中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区民营医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本刊予以全文转载,全文如下:
民营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创办民营医院政策的明朗化,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多种形式和投资来源的多种渠道,鼓励兴办集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的医疗机构”。但由于民营医院的发展起步较晚,加之社会对民营医院认识上的误区和相关政策的不尽完善,应该说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竞争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表现为民营医院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又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比如,一方面民营医院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公立医院所具有的医疗保险定点、科研经费支助等政策民营医院又得不到。可以说,民营医院现在是在美好的前景中曲折地发展着。针对当前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健康协调发展
受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一些民营医院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更难,人才短缺成了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最大瓶颈。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卫生人才激励保障制度。
一是制定本区域内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卫生人才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特别是在人才引进、交流、专家补贴、人才评价等政策上能够向民营医院倾斜。
二是对民营医院的专家、技术骨干的户籍、子女上学、安置就业等方面期望能有新的举措。
三是在安排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方面给予民营医院一定的专家名额,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增加归属感。
二、积极探索实践“医养一体化”的新型养老机制
面对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已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现在多数老年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疾病状态,这从目前成都市各大医院特殊疾病门诊情况即可看出。当前普通的社会养老机构只能部分解决“养老”问题,对于“救老”、“护老”、“健老”则束手无策。而公立医疗机构因为承担着社会的基本医疗责任,因此对于社会养老,尤其是伴随疾病的老年人养老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相反,民营医疗机构虽然也同样承担社会基本医疗事务,但在经营、管理、医疗等方面更加灵活,对于实现“医养一体化”的养老机制有着非常优厚的条件和资源。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实践“医养一体化”的新型养老机制,激励养老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改制重组
目前,成都市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多种原因被各级社保部门暂时取消社保结算资格,这给社区老百姓就医看病带来了诸多不便。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民营医院到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服务,探索开创民营医院托管、兼并、收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先河,积极探索建立民营医院支持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加强社区疾病的预防诊治和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工作的长效机制。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可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只有具有相当级别资质、中等以上经营规模、实力较强且有丰富办医经验的民营医院才有到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的资格,让老百姓得到更加安全可靠、实惠满意的服务。
四、建立健全政府公益经济补偿制度
民营医疗机构在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时,建议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公益性经济补偿。比如对无主病人、贫困病人、残疾病人的急救、诊疗等。成都新华医从2009年1月到2012年5月,对无主病人、贫困病人、残疾病人的急救、诊疗达197人次,支出医疗服务费用达72.18万元。
支持和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公平对待民营医院,为民营医院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民营医院必然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彰显出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