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改”的快速推进,成华区的旧城改造也进入了一个新高潮。成华区“北改”范围东起新成华大道,南抵锦江府河段,西、北至金牛区交界,涉及双水碾、青龙、府青路、桃蹊路、建设路5个街道办事处全部辖区,猛追湾、跳蹬河、二仙桥、圣灯、龙潭5个街道办部分辖区;涉及居民近65万人,面积约有55平方公里,其旧城改造总量居五城区之首。
成华区多是成都老工业基地配套区域,该区域过去工厂较多,工业生产布局造成该片区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功能配套不全、路网建设不完善,公共设施缺乏。城市旧城区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管理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城区经济繁荣,改变城区面貌,推动城市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兴市战略。可见,加快我区旧城改造步伐是保证“北改” 的关键一步,只有加快成华区旧城改造步伐,改善旧城居民的居住条件,才能为成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腾出新空间,使城北区域产业现代化、形态国际化、环境生态化,还城北市民一个通畅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
尽管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旧城改造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我区旧城区的分类、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我区旧城区大致可以分为“老旧城区”和“城中村结合部” 两种类型。
(一)“老旧城区”型
“老旧城区”指城市中心区未拆迁改造的危旧房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区域面积较大,边界清晰,而且成建制,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红花堰片区是我区“老旧城区”的典型。
红花堰片区等“老旧城区”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外来人口众多。红花堰属成华区双水碾街办,面积0.6平方公里,共有居民130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仅1700人,其余均为暂住流动人口。这是造成红花堰脏乱差、社会治安状况较差的根本原因。
2、卫生状况糟糕。进入红花堰时,第一印象就是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3、占道经营严重。在街道上,许多住户都在门前、路旁摆摊设点,在摆放的小商品上,都蒙上了一层灰,而且导致道路拥挤,交通秩序混乱。
4、乱搭乱建现象突出。在红花堰片区有一“多”,就是违章违法搭建最多。由于暂住人口多,当地居民都在自己的房屋周边、空地上随意搭建房屋,出租给外来人口居住和做小生意。
5、治安状况令人堪忧。据该社区警务室民警介绍,这里人员构成复杂,道路较窄,车流量、人流量大,他们只有2名警务人员,12名巡逻人员,尽管加强了巡逻,但秩序仍较为混乱。
(二)城中村结合部”型
“城中村结合部”型旧城区指城市和乡村交错的区域,面积大小不等,边界不清晰,管理归属不明确,现有建筑物档次不齐,好坏不一。青龙场镇、龙潭、赖家店和圣灯乡就是我区“城中村结合部”型旧城区。
圣灯乡区域是我区“城中村结合部”的典型,该区域功能布局混乱、交通拥堵、消防隐患很大、公共设施缺乏、居住环境较差。该“城中村”的现状和仅百米之遥、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的地标楼盘——“龙湖三千里”、以及建设北路沿线的高速发展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全隐患,抗震结构、消防通道、安全疏散场地等设施不符合要求,可以这样形容:“一场大火,这里就是火化场;一次地震,这里就是坟场。”
“城中村结合部”型旧城区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居住与工业混合、属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犬牙交错,较为复杂;
2、环境脏乱差、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危旧房屋集中、违规乱搭乱盖、治安状况差;
3、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居民总体收入偏低、实际居住人口老化、流动人口相对聚集,区域被城市建成区包围、半包围而成为“孤岛”。
二、加快旧城改造的几点建议
旧城改造,特别是“城中村”的改造刻不容缓,应全面提速。为推动此项工作快速、全面、健康开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控制规划,保障旧城区的生活环境
在旧城改造前,应对旧城区进行前瞻性的规划研究,统一规划以确定地块和建筑拆除重建、改造、保护的不同分类,注重旧城“有机更新”,而不是“无机更换”,对没有保存价值、严重制约城市功能的堵点、陈旧建筑是要拆除,但尽量避免大拆大建。统一确定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及绿化开放空间等配套服务性设施,要避免超越市场吸纳能力的大拆大建现象。改造也不能单纯的从经济效益出发,要统筹安排改造的重点、次序、规模和方式,严格依据规划给予控制。
(二)坚持组织保障,宣传先导
实施旧城改造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公共资源、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旧城改造特别是“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工作量大,情况复杂,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紧紧围绕旧城改造工作,明确工作所要达成的目标,提高干群思想认识,凝心聚力,理清工作思路,增强任务的紧迫感。
其次,由政府牵头,从财政、国土、建设、城管、房管、劳动、民政、公安等部门抽调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健全机构,并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对城中村及旧城区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再次,扎实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要充分发挥好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主导作用,选择一两处改造项目作为示范区大力宣传,产生辐射带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改造后为他们生活所带来的改变,产生对改造的向往。再结合印制印刷品、宣传手册,组织干部专题培训班,发布公告、召开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城中村及旧城区改造的重大意义和政策规划,形成广大干部思想统一、居民理解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确保我区城中村及旧城区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三)充分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
旧城改造必然会涉及到城区人口迁移的问题,而要保护被拆迁人的权益,关键在于房屋拆迁是否依法进行,职能部门是否监管有力,补偿标准是否合法合理,安置措施是否及时落实,建设资金是否按时到位,法律救济是否渠道畅通。
政府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并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加快完善旧城改造调查、听证和评议制度,开放和平衡规划提案权,畅通居民与政府、开发商等相关利益群体的交通渠道。要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实行严格而又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依法而又合理的拆迁补偿安置标准,安全而又到位的拆迁和建设资金,畅通而又公正的法律救济渠道,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有效破解拆迁难题,切实保障旧城改造地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保障旧城改造工作顺利完成。才能在经济建设和被拆迁人权益两个方面取得双赢的效果,实现旧城改造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四)公正公开严格依法操作
经过前几轮旧城改造,目前遗留下来的旧改地块,多属难啃的“骨头”,不仅人口密度大、房屋密度大,而且市场运作效应差,资金平衡困难。在旧城改造拆迁安置过程中,要做到公告拆迁,接受监督;加强监管,维护秩序;依法拆迁,规范服务。要切实体现公平公正,不搞暗箱操作,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要严格按规定执行,将其置于阳光下,坚持所有被搬迁户采取“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执行到底,接受群众监督,打消被拆迁居民的顾虑。对部分投机者利用政府或投资商“着急”的心态,漫天要价,造成市场混乱,针对该极个别的投机者,在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职能部门将有重点地选择突破口。
(五)保护城市风貌
适当地进行传统城市建筑环境的更新与保护,体现成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积极引入规划部门、文物部门和文化部门参与旧城改造,畅通社会各界表达旧城改造的意见渠道。结合专家和周边居民意见,采取完全修复型、改造保护型、历史再现型、完全改建型等多种模式。
成华区工商联(总商会) 陈祥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