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走进成华 | 商会概况 | 信息动态 | 会员之窗 | 服务平台 | 参政议政 | 政策法规 | 党建工作 | 公告通知 | 法律服务 | 信息公开
走进成华
 

 

当前位置:走进成华 > 自然地理 > 正文
自然地理
时间:2017-01-16 21:19:56 文章来源:区地质办 查看次数:42335 字号:【

【位置面积】 成华区位于川西平原,东与龙泉驿区交界,南与锦江区毗邻,西与青羊区相连,北与金牛区、新都区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53'~104°03'、北纬30°33'~30°44'之间,地处我国重要的科技文化和金融商贸中心、西南交通通信枢纽、四川省省会、内陆特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区的东北部。全区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城区。

【地形地貌】 成华区地处轴状凹陷构造盆地——成都平原的东部,区内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简单,地貌类型不多,主要由第四纪冲积平原、丘陵和台地组成,仅东北部偏高,属浅丘地带。位于青龙街道石岭社区的磨盘山海拔594米,属龙泉山脉延伸地域,是成华区及成都市城区的海拔最高点。成华区城市部分地貌特征总体属于平原型,涉农部分位于龙泉山边缘,地势以浅丘为主,坝区约占三分之一。

【气 候】 成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常年平均气温16.2℃。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00~1300毫米,年内降雨分配不均,呈现春旱少雨,秋天降温快且多连绵雨,冬季干旱,温暖多雾的气候特征。日照偏少,年平均日照1228.3小时,太阳辐射量为90.94千卡/平方厘米,属全国低值区。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既能满足冬季耐寒作物的热量要求,又能满足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和辣椒、番茄、黄瓜等蔬菜及其他植物对热量的需求。

【土 壤】 成华区土壤肥沃,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黑色石灰土、黄棕壤、暗棕壤等多种土类,其中第四系黄色沉积物和白垩系上统沙泥岩风化物等发育形成的姜石黄泥水稻土、姜石黄泥土、紫色土为主要土类。全区土壤中广布黏性土层,土层深厚,土壤有机含量占50%以上,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水资源】 成华区水源属岷、沱江水系,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沙河、府河、东风渠纵横交错,水量充沛,区域内有众多溪沟,境内无径流站,地面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平原区径流深441mm,径流系数0.466,径流模数44.1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年径流深385mm,径流系数0.407,径流模数38.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年总径流量4712立方米。降雨时间分配不均,6~9月份径流量占全年的77.12%,故年地表水径流大部分作为河川径流排走。全区地下水天然存量丰富,年可开采水资源总量为4140万平方米,其中平原区可开采量为2750万平方米,台地区为1390万平方米。部分深度为200~300米的深井水质较好,生化指标均达饮用标准。天然补给总量为7943.8万立方米/年,其中河流渗入量5395.03万立方米/年,在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中占主导地位,渠系渗入量为1050.28万立方米/年。

【动植物资源】 成华区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动植物种类近10纲、百余科,其中鱼类有锦鲤、澎泽鲫等70多个品种,另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品种。种植业品种类型丰富,有蔬菜、果树、花卉等。林业属典型城市林业,天然植被茂盛,栽培植物上千种,有不少挂牌的古树名木,如红豆树、香樟、银杏、楠木、青枫、柏树、黄桷树等。

【旅游资源】 成华区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全区共有20余个文物保护单位(点)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保护单位和游览胜地。闻名中外的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占地1500余亩,是开展大熊猫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基地;全国第四、西部第一高塔——四川广播电视塔高339米,可尽览成都的市容美景;始建于唐代的昭觉寺被誉为“川西第一禅林”;馆藏6万余件自然珍品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马门溪龙、沱江龙、四川龙等恐龙化石是举世闻名的珍宝;沙河上古老的“三洞桥”是清代建筑作品,新绿水碾、科技秀苑、沙河客家和再现工业文明的麻石烟云等沙河八景是现代园林的结晶;14平方公里的北郊风景林地被誉为都市“绿肺”。

成都市成华区工商联 版权所有 2008-2025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东3段148号 邮政编码:610051

联系电话:028-84310789【工作日09:00-12:00;13:00-17:00】

蜀ICP备2023002074号-1